要理解“3D打印为何被称为‘增材制造’”,核心在于抓住“增材”二字的本质——通过“增加材料”而非“减少材料”或“重塑材料形态”的方式实现制造,这一命名精准对应了其工艺逻辑,同时也是为了与传统制造方式形成明确区分。
一、先拆解“增材制造”的字面核心:“增材”=“按需增加材料”
“增材制造”的英文是Additive Manufacturing(简称AM),其中“Additive”(增材的)直接指向工艺的核心动作:3D打印的本质是“分层叠加、逐层构建”——先将数字模型(如CAD模型)切分成无数超薄的“2D横截面层”,再通过设备将材料(如塑料丝、金属粉末、光敏树脂等)按照每层的形状“精准添加”,一层叠一层,最终从“二维层”堆积成“三维实体”。
举个直观例子:
用FDM(熔融沉积成型)3D打印机制作一个塑料杯子时,设备会将塑料丝加热融化,像“挤牙膏”一样按层挤出,先铺底层、再铺中层、最后铺顶层,材料从无到有、逐步叠加,最终形成完整杯子;
用SLS(选择性激光烧结)打印金属零件时,激光会逐层“烧结”金属粉末(让粉末融化并黏合),每烧结一层就铺上新的粉末,直到零件成型——整个过程中,材料始终是“被增加”而非“被去除”。
二、关键对比:“增材制造”vs传统制造,凸显“增材”的独特性
“增材制造”的命名,本质是为了区别于传统制造的两大核心逻辑——减材制造和等材制造,三者的核心差异在于“材料的使用方式”:
比如:
用“减材制造”做一个金属齿轮,需要从一块完整的金属块上,通过车床切削掉多余部分,最终剩下齿轮形状,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金属废料;
用“增材制造”做同一个齿轮,只需将金属粉末按齿轮的形状逐层烧结,材料仅用于构建齿轮本身,几乎没有浪费——这就是“增材”与“减材”的核心区别,也是“增材制造”命名的核心依据。
三、术语的专业性:“增材制造”比“3D打印”更精准
很多人会混淆“3D打印”和“增材制造”,但实际上二者是“大众俗称”与“专业术语”的关系:
“3D打印”是更通俗的说法,最初源于桌面级设备(如家用FDM打印机)的“打印”动作(类似2D打印机的“层层喷墨”),容易被大众理解,但无法体现“制造”的工业属性;
“增材制造”是工业领域的标准术语(由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定义),更侧重“通过增加材料实现工业级制造”的核心逻辑,涵盖了从桌面级到航空航天级的所有3D打印技术(如金属3D打印、生物3D打印等),更精准、更专业。
比如:航空航天领域用金属3D打印制造发动机涡轮叶片,本质是“工业级制造”而非“简单打印”,用“增材制造”描述更符合其技术属性;而家用打印机制作塑料玩具,用“3D打印”则更通俗。
“3D打印被称为增材制造”,本质是因为其工艺核心是“通过分层叠加、按需增加材料”来构建实体——这一命名既精准概括了技术逻辑,又明确区别于“减材”“等材”等传统制造方式,同时体现了其作为工业制造技术的专业性。简单说:“增材”是对其“材料使用方式”的精准描述,“制造”是对其“工业属性”的明确界定。